RCC自激振荡电路
单管自激振荡电路的电路图
1. 启动阶段:建立初始导通
- 高压直流输入:
交流市电经 D1-D4(IN4007×4) 桥式整流和 C1(2.2μF/400V) 滤波后,形成高压直流(约300V),因为输出功率比较小,所以没有EMI滤波电路,比如手机充电器电路只有几瓦。 - 启动电阻供电:
高压通过 R3(510KΩ) 向Q1基极提供微小电流(约0.6mA),使Q1开始导通。 - 300V高压经EE10的初级线圈,到Q1的集电极C,此时Q1三极管导通,EE10的初级线圈此时上正下负;【此时Q1三极管截止,EE10的初级线圈此时上负下正;】
2. 正反馈阶段:加速饱和
- 正反馈回路触发:
变压器反馈绕组(Nf)感应到初级电流变化,产生极性电压(上正下负),流经Q1三极管,形成回路; - 基极电流增强:
EE10的二次绕组也形成上正下负的电压,此时经C4和R5叠加到Q1的基极【C4电容在通电瞬间相当于导线,直到电容充满电或二次线圈饱和】Q1迅速进入深度饱和状态(Ic≈β⋅IbI**c≈β⋅I**b)。 - 能量储存最大化:
当Q1基极电流变弱,导通能力也就变弱,CE间电流也就下降,此时EE10的初级线圈就要放电形成下正上负的电压。
3. 截止阶段:强制关断
- 关断条件触发:
EE10的初级线圈就要放电形成下正上负的电压。二次绕组也是上负下正的电压经C7电容D5到二次绕组的负端形成回路; - Q1快速关断:
C7电容充电越多则Q1有发射极的电位也就越高,则Q1很快就会关断; - 这种放电的过程,二次线圈放电是比较少的,多数都是被次级的负消耗掉的。
4.叠加电容和电阻
- 如果基极只有电容C4没有电阻R5的话,此时Q1基极的叠加是由电容C4是否充满电来决定的;如果加上R5电阻,叠加到基极是由二次绕组是否磁饱和来决定的;
- Q1要承受二次绕组的饱和电容,所以三极管就要承受很高的电压,也就容易损坏;
5. Q1基极为什么没有下拉电阻
- 基极没有下拉电阻,基极的电压是变化的,它的变化取决于E极的变化;如E极的电压为5V的话,则基极则有5.6V
双管自激振荡电路的电路图
双管自激振荡电路它的稳定性要好很多,相对来说双管自激振荡比单管自激振荡应用要多很多;
电路的工作流程
1、变压T得到300V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到地,此时的变压器是上正下负,因为基极也是由300V经R3电阻到三极管Q2的基极到地;
2、二次绕组也将得到上正下负的电压,经电组R8叠加到三极管Q2的基极,经三极管Q2的E极到地,由地再经R16到达二次绕组的负极;
3、Q2进一步加强,此时Q2的E极的R6电阻也会得到更高的压差,当大于1.2V时经R4进行限流加到Q1的基极也就导通了。
4、当Q2导通后把三极管Q1的基极拉低,Q2就截止了;
注:自激电路的叠加是通过RC来实现的,只要通过开关管的基极找串联的电阻和电容与二次绕组构成回路,一般就能找到。
场管自激振荡电路
RCC自激振荡电路一般都是三极管的居多,场管的应用的很少;
场管自激振荡电路的电路图
1、场管S1的GS间的压差一般不超过20V左右,从300V经Rst电阻再经稳压管ZD1到地,这个稳压管一般是20V左右,或者将这个稳压管换成电阻进行对300V进行分压也能得到20V左右的GS电压;
2、RCC叠加的实现,场管导通过得到变压器上正下负的电压,二次绕组S2因同名端得到下正上负的电压,此时经电阻Rzcd和电容Czcd叠加到场管S1的栅极进一步加强导通。
3、当输出的电压升高经电阻分压后加到TL431的R极,光耦工作使Q1导通,将S1的GS极电压拉低,断开截止工作。
多管自激振荡电路的电路图
1、300V——-N1——Q1—–R11到地形成回路,在N1上形成上正下负的电压,
2、在N2也感应上正下负的电压——R4—-C8加到Q的G栅极形面RCC的叠加,使Q1进一步导通。
3、当Q1的导通电流加强时,在Q1的S极形成的电位就高—-R5—-Q2的B极导通—–Q3也就导通了—–Q1也就拉低停止了。
4、当输出电压升高时,经R19、R18进行分压——-U2是TL431导通—–U1光耦导通—–N2二次线圈经光耦——R7—–Q2的B极导通—–Q3也就导通了—–Q1也就拉低停止了。
5、此电路如时光耦后端部分损坏了,N2正—-R12—–地—–D7—-N2的负端形成充电回路;C9电容会存电——ZD2会被击穿—-Q2的B极导通—–Q3也就导通了—–Q1也就拉低停止了。起到前端保护的作用。
注:一般后端保护工作,前端保护不工作,开关管一般体积比较大,它的发射极大电阻是电流检测电阻;它的C集电极与变压器的初级相连,开关管的B基极相连的三极管的集电极就是反馈三极管;